如果说国学也有入门必读书单,那“四书”必定位居榜首。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大儒朱熹,他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择出,与《论语》《孟子》合为一体构成了“四书”的思想宇宙,并穷一生之力,为“四书”写下精彩注释,激活了蕴涵于“四书”中的儒家道统的新生命。 但一部经典的形成,并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可一蹴而就。以“四书”而言,不知经过多少大贤名儒焚膏继晷的世代接力,精研深考,才得以奠定其学术价值和道统地位,其所凝聚的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魂魄。同济大学刘强教授在新书《四书通讲》中更是直接将其称为“中华民族的圣经”。汉代《太平经》有云:“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人之辞,以为圣经也。”这里的圣经,不是西方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而是儒家“十三经”系统的圣贤经典。就此而言,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才是中华民族(至少是汉民族)自己的“圣经”。《四书通讲》是刘强教授八年来研读“四书”的结晶。他正是以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以“道”为纽带,从中梳理提炼出十三种日用常行之道: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中庸、治平、齐家、教育、交友并加以阐发,这其中包含了一套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四书”不仅塑造了历史上士人们的信仰品格和灵魂境界,直至今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依旧离不开这样的经典。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四书”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本书作者融会贯通地从这些儒家经典中提炼出了十三种可知、可传、可行的“道”,比如为学之道、修身之道、中庸之道、教育之道、交友之道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四书通讲》不仅是一部告诉读者“四书”讲了什么的“科普书”,更是一部具有实操意义的人生指导手册。“四书”所包含的四部经典具有一以贯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哲学性。其所建构的是一个立足于“人道”去体察“天道”,并致力于将“天道”下贯于“人道”,再以“人道”去承载“天道”的精神道场和思想世界。而使这四部经典有效且有机贯穿的,正是一个大写的“道”字。道不仅可“传”,而且可“行”。与西方文化重哲学思辨与逻辑推演不同,中华文化更为看重的是生命印证与知行合一。中华文化念兹在兹的不过一个“道”字—“知道”“闻道”“悟道”“体道”“求道”“行道”“传道”“达道”“弘道”等等—可以说,诸子百家,各有其道。而儒学之道,总不离开一个“人”字,儒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人我关系、群己关系、天人关系、心物关系等。所以,“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成己成人”“爱人亲仁”“尽心率性”“知命知天”,理想人格的不断完善与精神生命的全画幅实现,才是儒学最初的生命关切,也是儒学的终极理想。“道”无处不在,人皆可行,而通向“道”的路口,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的。“四书”是探究儒家之道的门径,《四书通讲》则是“四书”入门的阶梯。说起传统儒家经典,很多人的脑海中不乏一些偏见:有的人认为儒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也有人认为其不过是古时用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化糟粕。而作者写作这本《四书通讲》的目的之一也是想为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发声,澄清人们对儒学的误解。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按传统不得不尊重“四书”在王朝政教体系中的经典地位。但是“四书”中其实有诸多不合他意的地方,如“民贵君轻”“土芥寇仇”“独夫民贼”等等,于是他不惜动用手中的“绝对权力”,对《孟子》中诸如之类的训诫共八十五条予以删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朱元璋删《孟子》的掌故。这一史实告诉我们,“四书”不仅不是“养成奴性人格”的渊薮,其内在凝聚的“道”的能量,反而使其成了涵养士人节操、培植文化生命、唤起天道敬畏、制约皇权膨胀的肥沃土壤。在代表世俗权力的“势统”与代表天道信仰的“道统”的现实博弈中,“势统”要想获得其政权“合法性”,依旧不得不借助“道统”的加持和护佑。经典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完全不损经典本身之价值,甚至恰是从反方向印证了其价值。至于受近现代以来百年反传统思潮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儒学只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庙堂之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与现实人生。大家带着这样的误解去看待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却完全无视儒学被毁弃之后的最近百余年,功利主义、官僚主义、威权主义等不仅没有在现实中消失,甚至比古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实。很多人对儒学的偏见,往往是建立在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之上,他们常常只是看到了“外王”之学的流弊,完全不晓得儒学更为根本的是“内圣”之学。作为一种“入世”的思想文化系统,儒学包涵天人合一的价值信仰、内圣外王的治理之道、孝悌忠恕的伦理品格、仁爱义权的生命智慧、格致诚正的修养工夫、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系谱……是这样一种多元、多维、开放、包容的人类文明体系。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如果我们只看到儒学呈现出来的某一个局部便以为自己看到了包罗万象的整体,就难免会如盲人摸象一样,顾此失彼,以偏概全;长此以往,不仅得不出合情合理、实事求是的判断,也阻碍了自己的心灵向更大、更广的空间开放和拓展的可能。这就是今天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依然离不开“四书”这样的经典的原因。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通读“四书”,了解其所涵盖和传递的中国人的“日用常行之道”,就绝非仅有“知识考古学”的价值,而更有个体生命滋润与成长的意义。以我个人的经验和体悟而言,通过亲近古典去感悟大道,体贴圣贤,实在是一件“人间值得”的事情。
“四书”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者必读的经典。本书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四书”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而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全面梳理和阐发。书中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本书不仅对文史学者有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近期推荐
2 .“乡下人”沈从文|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
3 我们的鲸没了。人类才是野兽,鲸不是。
— end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